全面解析:关于湖南方言文化

更新时间:2024-12-24 21:20:40

湖南是一个有着许多少数民族的省市,所以它的语言也是多样化的,除了湘语外,还有许多种民族语言,在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他们都使用本族的语言进行交谈。想更了解湖南方言文化吗?下面的湖南文化为你带来更多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湖南方言,也叫做湖南话,不等于湘语。湘语只是本地的代表性方言,其次是西南官话、赣语、客家话。湘语的代表是长沙话。对湖南方言做全面研究和描述的着作是:2013年2月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彭泽润、彭建国等的着作《湖南方言》。湖南方言的分布跟湖南的地理情况密切相关。湖南省位于中国的中南部,省会在长沙市。因为在洞庭湖以南,所以叫做“湖南”。

因为湘江贯通南北,所以简称“湘”。湖南还有民间别称,例如,根据湘江中游跟潇水交汇叫做“潇湘”,又说“三湘四水”。这需要解释。根据《水经注》:“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始安县就是现在广西的兴安县,阳海山就是现在的阳朔山,阳朔山有一块写着“湘漓分派”的大石碑。包括这里的广西北部一些地域在汉代属零陵郡管辖,零陵郡的主要区域就是现在的湖南永州。湘江从这里向东北流去,漓江从这里向西北流去,这是湘江和漓江的分水岭,所以人们把湘江上游叫做“漓湘”。

湘江在湖南永州跟从宁远九疑山来的支流潇水汇合后向北流去,所以把湘江中游叫做“潇湘”。湘江到衡阳,跟支流蒸水汇合,所以把湘江的下游叫做“蒸湘”。把“漓湘”、“潇湘”、“蒸湘”合起来就叫做“三湘”。三湘其实就是湘江流域,代表着湖南的大部分地域。湘江、资江、沅江、澧水4条河流从不同路线汇合到洞庭湖进入长江,它们合起来叫做“四水”,几乎代表了湖南全部地域。

湘语形成的原因是北方汉族人南下湖南单独发展并且受到南方少数民族语言影响。虽然湘语在湖南境内的历史非常久远,但是湖南境内的少数民族一直是这个区域的主要民族成员。汉语首先在湖南的中心区域传播进来,湖南周边的汉语是后期再从这里进一步传播过去的。

《汉书·南越传》记载,南越王赵佗曾经说“西北有长沙,其半蛮夷亦称王。”公元8年,王莽篡位,曾经把长沙国改名“填蛮郡”,可见当时湖南境内少数民族势力非常大。具体地说,秦汉时期的汉族主要分布在3个区域:以常德为中心的沅水和澧水中下游地区;以长沙为中心的湘江中下游地区;湖南和江西两省的交界线一直到广东省的狭长地带。另外,整个湖南地区的广阔腹地仍然是古代使用苗瑶语族语言的民族居住和没有开发垦殖的地方,其中可能还零星地散布着一些汉语移民地点。

唐朝后期刘禹锡贬谪到武陵以后有文章说:“湘沅之滨,寒暑一候,阳雁才到,华言罕闻。”说明当时湘江、沅江流域还有大量非汉族地区,汉语难得听到。湖南境内气候温润,土地肥沃,汉族人从原来居住区域向周边地区移民相对便利,因此这种逐渐扩散方式的移民运动历代都不停息。谭其骧分析了邵阳、新化、武冈、新宁、城步、湘阴和靖州等地方的氏族历史材料,认为“湖南本省得五十五族,仅后于江西,超过其他一切外省,良以境土密迩,迁徙便利,此为当然之现象。”

湖南西南部新化、安化一带的湘语,可能是宋朝才扩散过去的。“梅山峒蛮,旧不与中国通。其地东接潭,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澧,而梅山居其中。熙宁五年,遂檄谕开梅山。诏以山地置新化县。”

湖南西北部南县的湘语到民国时期才形成。清朝末期,在洞庭湖北岸,长江水流携带到洞庭湖的泥沙淤积成一大片三角洲。这些肥沃的土地,吸引了省内众多移民。但是移民来源比较杂乱,各自说自己原来的方言。到民国时期还是既没有内部地位特别的方言可以推广,也没有外部一致的方言可以模仿。但是因为迁移到这里来的人的原籍一般是益阳、长沙、岳阳、常德、衡阳。益阳来的人最多,“风俗益阳化”明显。所以,今天南县湘语也最接近益阳湘语。

湖南省边远区域的汉语方言最晚传播过去,又最先被省外来的强势方言西南官话同化和覆盖。当湖南周围的方言都不同程度地被其他方言取代以后,湖南中部还保留了比较典型的湘语。长沙、湘潭、株洲、衡阳、娄底等湖南中部的大城市的方言会形成自己的向心力。这种地域优势带来的方言优势也会使湖南核心区域的方言不断巩固自己的地位。

但是长沙这样最核心的城市,由于人员流动频繁,外来方言的影响很强烈,所以反而比中部其他地区的方言变化更加快,但是由于自己的地域优势形成的方言优越感的作用,没有湖南周边方言变化快。

标签: 全面 解析 关于 湖南 方言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