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今日天气
白天

英歌舞为什么不能凑齐108 为什么英歌舞不能凑满108人

更新时间:2025-01-04 16:16:54

导读:潮汕英歌舞历经时间和岁月的洗礼,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传承至今,必然有其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和人民性、民间性。那么,你知道英歌舞为什么不能凑齐108吗?想知道为什么英歌舞不能凑满108人,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

英歌舞为什么不能凑齐108

英歌舞的表演人数通常不会凑齐108人。这是因为潮汕地区的英歌舞是根据《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人物演变而来的,其中包含了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共计108位好汉。然而,在潮汕地区,跳英歌舞的人数最多为107位,而不是108位。这是因为历史和书籍中记载,当梁山好汉凑齐108位后,梁山就开始走向衰落。因此,潮汕人民对传统和信仰持有一种敬畏和坚持的态度,体现在英歌舞的人数上,即不会让表演人数满108人。

为什么英歌舞不能凑满108人

因为一百零八将聚不齐。

英歌舞其主要表演形式为大型集体舞,舞者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对击,动作健壮有力,节奏强烈。舞后还有歌舞小戏,称“英歌后棚”。

英歌舞属汉颤团族广场耐锋情绪舞蹈,汕头市潮阳区、潮南区,揭阳市普宁市、惠来县,汕尾市陆丰市,潮州市潮安区,是英歌舞最盛行的地区。根据民间艺人的口耳辈传和一些佐证资料的介绍,潮阳英歌源溯明代。

英歌舞的风格

英歌舞主要是运用手中的木槌,以击槌、旋槌等基本技法,配合各种步伐,构成不同舞姿动态,形成特有的动律。击槌、旋槌有三种类型:竖击、斜击和甩槌。竖击,上下交替抡臂,双手经胸前时双槌相击,腰背配合前后拱动,旋槌为内旋。斜击是双手由胯侧始,边击槌边向左、右斜上方抡臂,上身配合左、右拧,旋槌为外旋;甩槌即双手握槌往前斜上方甩至托掌位,再往下甩至后方,双手连续旋槌,或双手握槌垂直上甩如往上抛槌状。每个英歌队一般一种类型为动作的基础,贯串整场演出。

由于英歌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并经各地民间艺人加以不同的创造,因而形成了各种流派,如果按节奏板式划分,可分为慢板英歌、中板英歌、快板英歌三种。

慢板英歌流行于潮阳棉城及郊区一带,所执的舞棒,长度比其他板式的英歌所用的舞棒略长,一般长度为1.6尺至1.8尺,舞棒的打法,以击槌三下或四下为一组动作,俗称“三槌”、“四槌”,或称“醉槌”,配合着为之助威的英歌锣鼓和舞步,舞动时腰部发力带动上身晃动,反复敲击,每击一槌,中间都有一种妙不可言的、细腻而丰富的动作表演,游行中前进时,始终拍打着四拍子英歌,有时是双行来回交叉行进,动作豪迈、威武,其形象酷似古时宫廷武官踱方步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悠然自得,是太极拳和舞蹈动作的糅合体,也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拳术架步,其源流出自武术。这种英歌的特点是:慢中见势,势中显气,浑重、豪迈。因打法单纯古朴,一般被认为是最早出现的英歌。

中板、快板英歌大体流传于山区及乡村,中板英歌的舞棒敲击节奏,较之慢板英歌略快,打法有:五下构成一组的,七下构成一组的或八、十、十一、十三各构成一组的,每组的槌法运用,都与舞者的舞姿、舞步有机呼应、默契配合,动作以南拳中的“大战马”等为基础,稳扎稳打,矫健有力,体现“力”和“势”的艺术美。这一流派的英歌队由化装成宋江的队员在锣鼓队中司鼓,并配合头槌指挥队伍的前进和动作队形变化,不出现耍蛇人时迁。队形构图较丰富。

快板英歌所用木槌短、细,一般长度只在1.2尺左右,不是由若干下槌构成一组,动作套式也比较多,队形变化丰富。一般有时迁执蛇舞动在队前导引或在队中穿插。特色是快而不乱,动中求静,手到眼到,槌槌有力,快击快收。

快板英歌因为槌法独特,又可分为三种类型:对打套式、南山文派、南山武派。

对打套式:是依据南拳的单打、双打、三面打、四面打的拳路套式,结合英歌本身具有的单槌、双槌及其表演程式的特点,进行对“舞棒击法”的设计,由于拳术的有机溶入,因而动作显得特别威武勇猛。

南山文派:参舞者不是一律执舞棒,而是“棒”、“鼓”兼而有之,前部分的队员,每人两手各执短棒,后部分的队员,每人一手执小鼓,一手执鼓槌,在英歌锣鼓的配合下,槌鼓共鸣,在舞蹈旋律上有强弱起伏、峰回路转的韵味,通过整齐有致的队列,变化无穷的图案,创造出一种既热烈活泼,又刚健豪放的广场情绪气氛。

南山武派英歌的队伍结构和表演形式和南山文派大致相类,不同的是南山武派在每个图案变化中出现一组由二十多下槌到三十多下槌的“敲击组合”,突出武派的威勇,使场面更恢宏热烈。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英歌舞为什么不能凑齐108,为什么英歌舞不能凑满108人”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标签:
英歌舞为什么不能凑齐108 为什么英歌舞不能凑满108人 的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