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非常繁荣的时代,各种各样的诗词歌赋都是在这个时代得到很大的发展,但是在李隆基时期,也有一些通过皇帝的喜好而得到提干的,那就是神鸡童贾昌了,你对这个故事有多少了解呢?本期民间故事为你解说。
贾昌,唐朝人,生于公元713年,长到七岁时,矫健敏捷超过一般人,能顺着柱子爬上房梁,能听懂鸟语。李隆基住在藩王府时,喜欢斗鸡游戏。他登基做了皇帝后,到了开元年间,天下大治,唐玄宗开始了奢华的生活,为了斗鸡,他在宫中建起养鸡场。专门挑选羽毛漂亮、有铁一般的爪子、鸡冠高大的大公鸡一千多只,养在鸡场里。又从卫队中选出五百少年,让他们饲养教练斗鸡。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帝喜欢斗鸡,社会上就更加盛行。皇亲国戚,将相之家,以及豪门大户,都下大本钱买鸡养鸡。京城中有很多男女老少都把摆弄斗鸡作为专门职业,贫穷的人家无钱买鸡养鸡就玩弄假鸡。
贾昌酷爱斗鸡,因家贫买不起鸡,只好用木头做的假鸡斗着玩。一次,唐玄宗出游,看了贾昌斗假鸡的表演,拍手叫绝,遂把贾昌召进宫,叫他喂养、训练宫廷斗鸡,其待遇超过宫廷卫队的武士。贾昌果然不负皇帝的厚望,训练斗鸡确实有一套。贾昌一到鸡坊,群鸡就围拢过来与他亲密。鸡的壮、弱、勇、怯他一看便知,他对斗鸡的习性也非常了解,什么时候要进食,什么时候要喝水,有没有生病,他一看便知。还有更让人惊叹的是,他随便指派两只鸡相斗,这两只鸡便乖乖斗起来,十分听话。
监督鸡场的太监王承恩,把贾昌的出色表现绘声绘色地向皇帝作了汇报。玄宗把贾昌召来,在宫殿台阶前的平地表演斗鸡。贾昌表演非常成功,玄宗高兴异常,当天就任命他担任五百驯鸡少年的首领。加上贾昌忠厚谨慎周到,天子更加宠幸他,金帛之类的赏赐,源源不断地派人送到他家里。
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唐玄宗到泰山封禅,十三岁的贾昌携带三百笼斗鸡随行。贾昌的父亲贾忠在泰山脚下去世,玄宗皇帝不但不觉得晦气,反而批准贾昌将其父灵柩运回陕西安葬。他责令当地县官置办了殡葬用品和丧车,让贾昌扶着父亲的灵柩,乘坐朝廷驿车,走洛阳大道(即皇帝的专用车道),很快回到陕西老家,为父亲办了非常隆重的葬礼。
公元726年三月,贾昌身着斗鸡服,到骊山华清宫温泉拜见玄宗和杨贵妃。当时民间流传一首民谣:“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能令金距期胜负,白罗绣衫随软舆。父死长安千里外,差夫持道挽丧车。”世人称他为“神鸡童”。各种羡慕嫉妒恨溢于言表。每年元旦、清明和八月十五,大唐的官员、六宫嫔妃都要举办盛大的斗鸡游戏。每逢斗鸡日,贾昌头戴雕翠金华冠,身穿锦绣,手拿大铃和拂尘,站立在广场上,面对群鸡,顾盼有神,指挥若定。斗鸡则个个羽毛怒张、拍打翅膀,磨砺着尖嘴利爪,随时准备搏斗。贾昌神情专注,指挥有度。斗鸡分出胜负后,胜出的斗鸡走在前,得意洋洋,高声鸣叫;斗败的鸡走在后,低头垂尾,神情沮丧,按顺序跟随贾昌回到鸡坊。
公元736年,唐玄宗亲自为23岁的贾昌作媒,娶了歌舞艺人潘大同能歌善舞的漂亮女儿作妻子。新郎贾昌的佩玉,新娘潘氏穿的锦绣嫁衣,都是帝王府库中的珍品。婚后,贾昌夫妻二人育有两个儿子,一个叫至信,一个叫至德。
贾昌的妻子潘氏,凭借能歌善舞与善解人意,深受杨贵妃的宠爱。贾昌夫妻受宠前后达四十年之久。但是,物极必反。安史之乱打破了大唐的宁静,唐玄宗和贾昌的好日子也走到了尽头。安史之乱爆发,洛阳被攻陷,潼关失守,长安也被叛军占领,玄宗仓皇逃往成都。贾昌奔跑着保护皇帝,夜晚从便门出来,马跌倒在道路中的土坑里,他伤了脚,不能再走了,拄着拐杖进入南山。每到斗鸡的日子,贾昌就面向西南放声痛哭。
安禄山当年到京城朝见皇帝时,在横门外认识了贾昌,对他的斗鸡技艺赞叹不已。他攻下东西二京后,就在长安洛阳用千金悬赏征求贾昌的下落。贾昌改名换姓,藏匿在佛寺。每日扫地敲钟,倾心于佛。等到太上皇李隆基回到兴庆宫,肃宗李亨登上皇位,贾昌回归故里。他家被抢掠一空。贾昌穿着粗布衣服,面容憔悴,不能再进皇宫。他走出长安南门,在招国里的路上遇见了妻子和儿子,他们脸色青灰,营养不良,儿子背着柴禾,妻子穿着旧棉袄。贾昌和他们抱头痛哭。
贾昌万念俱灰,于是遁居在长安佛寺,跟随高僧学经礼佛。公元766年,贾昌随着资圣寺的高僧运平住在东市海池,建造了刻有陀罗尼经咒的石柱。他已认识很多字,能读佛经,也能理解佛经的深刻含义和高妙的道理,并以善心感化世俗之人。他们建造僧房佛舍,种花植树,打坐念经。
公元782年,贾昌十分崇敬的运平高僧仙逝,贾昌服丧礼后,就在长安东门外的镇国寺东边建了一座舍利塔,亲手栽了一百棵松柏树,在塔下建了一间小屋,住在里面,早晚烧香洒水扫地,侍奉师父如同生前。
唐顺宗李诵做太子时,施舍三十万钱,替贾昌建造奉祀高僧遗像的厅堂和斋戒的房子。又在外围建了屋子,让流离失所的人居住,收取租费。贾昌每天只吃稀粥,着布衣,睡草席。剩余的钱都用来礼佛与布施。
贾昌的妻子潘氏不知所终。贞元年间,贾昌的长子至信在并州当兵,随着大司徒进京朝见皇上,打听到贾昌的下落,到寺里探望父亲。贾昌说自己是出家之人,身心都已交付佛祖,他拒认儿子。次子至德在洛阳贩卖丝织品,来往于洛阳和长安之间,每年都给贾昌送上钱物,他一次也没要。于是两个儿子都走了,此后再没来过。
公元810年,贾昌年已九十八岁,他的视力和听力都很好,言谈安详从容,思维敏捷,谈起往昔宫廷中的故事,条理分明,娓娓动听。
一个叫陈鸿祖的文人,走访了九十八岁高龄的贾昌,为他的传奇人生所感动,挥笔写下《东城老父传》。此文收入《太平广记》第485卷,使贾昌的故事流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