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养蚕是清明的习俗之一,这是一年一度不可或缺的养蚕好时候。古代都是耕种织布的多,因此蚕养得好,收成也好,那么与养蚕相关的清明节习俗活动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对清明节习俗盘点,感兴趣的朋友来瞧瞧吧。
与养蚕相关的清明节习俗活动
我国是最早养蚕的国家,早在《礼记·月令》中,就有关于季春月“具曲植籧筐,后妃齐戒,亲东向躬桑。禁妇女毋观,省妇使,以劝蚕事”的说法。也即到了农历三月份,就要开始准备蚕箔、木架和盛桑叶的筐篮。天子的后妃则举行斋戒,亲自面向东方采摘桑叶,这时候,禁止妇女过分打扮仪容,还要减少她们的杂务,使其能够专心养蚕。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已有“三月清明节令,蚕妾治蚕室,涂隙穴”的记载。清明治蚕室,举行一些仪式以帮助蚕顺利生长吐丝,是至今仍在不少养蚕地方流行的风俗习惯。
祭蚕神
蚕神是民间俗信掌管蚕的生长和吐丝、保佑蚕旺茧丰的神灵。蚕神主要有三位,一位是嫘祖,一位是蚕花五神,一位是马头娘。
传说嫘祖是黄帝的正妃,是她教人们养蚕织丝,所以各地蚕祠中多供有嫘祖像。逢年过节,尤其是清明日,蚕农向她祈祷风调雨顺,桑茂茧丰。
蚕花五神,也叫五花蚕神。其形象是三眼六臂,头戴夫子盔,上两手高举过头,一手托日,一手托月;中间两手一抓茧,一抓丝;下两手合于腹部,捧一摞蚕茧。
马头娘,又叫蚕花娘娘、蚕姑、蚕丝仙姑、马鸣王菩萨、蚕花菩萨等。晋人干宝《捜神记》中记载了马头娘娘的来历:
古时候有父女二人,父亲外出多年未归。家中只有一女和一匹公马。女儿常常思念父亲,一天喂马时,她对马说:“你若能把我父亲接回来,我就嫁给你。”没想到,那马真的挣断缰绳,跑出家门,将女子的父亲接回家中。父亲见这匹公马非常通人性,就拿上等食料喂它,但它根本不吃,只是一见到那女子出入,就嘶鸣奋击,异常激动。父亲感到奇怪,经过询问方才知道怎么回事。于是,他将公马射死,并剥下马皮,晒在院子里。一天,父亲外出,女子和邻居女孩在马皮边玩耍。那女子用脚踢着马皮说:“你是畜生,还想讨人家做你妻子,如今落了这样的下场。”话音未落,马皮突然从地上跃起,卷走了女子。几天以后,人们在一棵大树的枝叶间发现女子和马皮变成了蚕,她吐丝结成的茧特别厚大。人们便将这树称作桑树,竞相种植,又将树上的蚕取回养育,总是蚕茧丰收。
对于蚕神的祭祀,是古已有之的行为。据唐代成书的《绀珠集》载:“《稽圣集》:蚕女冢在绵竹县,塑女像,被以马皮,谓之马头娘庙。”宋人戴埴撰《鼠璞》也提道:“唐《乘异集》载,蜀中寺观多塑女人,披马皮,谓马头娘,以祈蚕……俗谓蚕神为马鸣菩萨以此。”清代沈德潜作过一首诗,“九里松边也种桑,春深一路看蚕忙。听罢湖堤箫鼓沸,小姑又祭马头娘”,描写了杭州一带祭蚕神的景象。
直到今天,清明祭蚕神的习俗还有一定遗留。比如江苏、浙江等地,都有“闹清明”的做法。在江苏,清明,农家祭蚕神,喝天花酒,吃笋、藕、粽子等,期望茧子又白又结实。清明前后各地蚕神祠殿还要办香火会,会期一天或三天不等。办香火会时用豆腐干、猪头、鸭、鱼等供奉马鸣王、嫘祖和蚕花五神,并唱蚕花戏以祭神。会上还交易各种蚕具及生活用品。浙江嘉兴一带,也“闹清明”,叫“划船会”。届时各村出一船,用松毛做棚,鸣锣鼓,在船上做各种表演。其中有人扮成蚕妇模样,占卜桑叶价格的高低以及蚕丝的丰歉。
禳白虎
湖北、浙江等地,俗以白虎为蚕的灾星,所以要禳除白虎。在浙江归安,人们在清明节用面做成“白虎”,晚上将其扔到路上,叫作“送白虎”。读书人则争相抢夺,得之者以为通达之兆。又病蚕俗称“青娘”,清明节食螺蛳,谓之“挑青”,晚上将螺壳撒到屋上,叫作“赶白虎”。
请蚕猫
老鼠吃蚕,故养蚕人家常在蚕房中放置蚕猫以避鼠害。清代郑元庆《湖录》载“或范泥为猫,置筐中以辟鼠,曰蚕猫”,这是泥制的蚕猫。此外还有纸印的蚕猫,可以贴在墙上,或者糊在蚕匾底下。人们“请蚕猫”通常是到清明前后举行的庙会上,因为俗信清明庙会上的蚕猫更灵验,不仅能逼鼠,还能避许多恶气。
轧蚕花
在江苏,赶清明庙会时还有轧蚕花的习俗。无论男女老少,都要在拥挤的人群中挤挤轧轧地走上一回,认为只有这样自家养的蚕才能兴旺。又有女子自己绣一方手帕,俗称“蚕花绢头”,挂在襟头,希望在庙会上被不相识的男子扯去,俗信这样也利于蚕事。
捂蚕种
在江苏无锡,俗信蚕得人气始生。每当清明夜晚,养蚕人家常把蚕种捂在蚕妇怀里,叫“捂蚕种”,捂的时候家中不能生火,也不能遇见猫。
买桑叶
蚕以桑为本。一般的蚕农是根据自家桑叶的多少决定养蚕的规模,但也有一些富户,想多养蚕,便在清明前后到桑多的地方去订桑叶。给的订金叫“定头钱”。也有不给订金的叫“叶点头”。什么时候交叶什么时候付钱,双方都守信誉。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与养蚕相关的清明节习俗活动,清明节习俗盘点”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