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灯海,河南“灯节”习俗

更新时间:2024-12-24 02:08:00

河南是中原文化的发源地,我们至今看到的中原文化就是以原先的河南文化发展而来的,因此河南对中原文化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河南文化中,正月十五是需要盏灯的,那么河南的“灯节”习俗有什么呢?本期的中原文化带你去了解。

农历正月十五日夜,民间要点灯盏,又称“送灯盏”,以进行祭神祈福活动。河南灯节饮食颇多讲究,豫西喜蒸制糖包馍、枣花馍以及祈福避邪的馍形,诸如谷穗、麦穗、猪头、刺猬等。大部分地方还要炸油饼、面角,信阳各地要作年糕。也有讲究十五吃饺子,十六吃元宵。在三门峡一带十六则吃“蒜面条”。60年代后,灯节元宵已渐普及。

灯盏

所用灯盏有瓷制,也有面制,其形多样。一般呈碗形,直径有二市寸大小,高一市寸,中间空处有一圆柱形置灯芯处。自家所制的“面灯盏”,用豆面、玉米面或白面蒸成,俗称“灯馍”。使用时,将油盛于其凹窝中,内置灯芯。

点灯盏

正月十四日下午鸣炮焚香“请神”,至夜将备好的灯盏添上棉(香)油,并置芯点燃,俗称“试灯”。十五日夜为“正灯”,届时焚香祷告毕,将所有灯盏送放于自家院内院外的神龛、牌位、水缸、粮囤、房门、墙头、大树下、捶布石,猪圈、羊栏、马棚、牛槽、鸡窝、粪坑,粪堆、厕所、磨盘、碾盘,石滚,井边等。每处均放两个,大户人家有放百十个灯盏的。测旱涝的灯盏要放在大门两边,每边六个,院中搭有“灯山”、“灯树”和竖有“天灯”,检杆的要放上灯盏,然后统统点燃。同时点燃大门楼下所挂的一对灯笼。此时满院生辉,一片光明,灯花起舞,油香扑鼻,它象征着家家到处油(有),当年生活一定富裕。民间称此举为“送灯”、“点灯盏”。

续灯、收灯

各家所点灯盏,当晚不收,让其尽油而燃,次日再加油点燃,称*续灯’。一般至十七日方“收灯”。汝南、平舆人收灯时要查看大门两边测旱涝的十二个灯碗中是否有露水、有多少,以测当年各月之旱涝。灯节后,所用灯盏如为瓷制,则收藏起来,次年再用。凡面灯盏,要收起打发“要饭的”,称“舍神果”。

偷灯盏

南阳镇平县一带,点灯盏时,邻家子女也可悄悄将灯油燃尽的面灯拿走,俗称“偷灯盏”,以此祈福小新乡人偷灯盏有求子之意,谚有“偷个灯头儿,生个孙猴儿”。

送灯盏

灯节期间,各地民间还要向祖坟“送灯盏”,所用灯笼大多用苇杆或黍杆扎成,外糊以纸。也有用点煤油的玻璃灯者。送灯或在下午,或在晚上。不行送灯礼者,多预先制灯笼插在坟上以为表示。灵宝等地人向新坟送灯要连续进行三夜,借此表示不忘前辈养育之恩。

标签: 河南 灯节 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