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广西民歌特点与风格

更新时间:2025-01-11 22:16:10

我们都知道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少数民族壮族的主要聚居地,而广西并非仅仅只有壮族一个民族居住。在广西,不仅有壮族,还有汉族,苗族,瑶族等等许多少数民族。众多的少数民族也形成了众多的民歌文化,那么广西文化中广西民歌的特点都有哪些呢?

盘王歌--瑶族祭祀盘王时唱的歌。传说瑶族先祖因天旱逃荒、飘洋过海谋生,海中遇难,恳求盘王搭救,许下诺言。盘王派天兵神将救瑶民出苦海。瑶民每年还愿报恩,歌颂盘王恩德,便产生了盘王歌。最早出现在晋代。内容不断演变、充实,后来吸取汉族的故事传说,更加丰富,包括万物起源、伏羲兄妹结婚、瑶族形成、苦难斗争、生产劳动、名人巧匠、谈情说爱、瑶山风光等。

是一部反映瑶族历史文化生活的叙事诗,长达数千行。句式多用七言,也用三言、五言或九言,多以物为喻。结构上分为24路、32路、36路3种。由主歌、附歌、杂歌组成。唱调有黄沙条曲、三逢闲曲、万段曲、荷叶杯曲、南花子曲、飞江南曲、梅花曲等7种。

唱香哩--流行于金秀瑶族自治县自称为“珈”的瑶族的文娱活动。因所唱的歌句中有衬词“香哩”而得名。句子长短不一,每首句数也无规定。不讲押韵,注重句子的抑扬顿挫和排比、对偶,唱时音调和谐。衬词“香哩”是歌者对对方的称呼,其含义视对方身份而定。多在交友恋爱中酬唱。

苗族山歌--分独唱和对唱两种。在叙事、赞美和迎客时,用独唱,四句一段,七字一句;男女青年交往,用对唱,由“见面歌”、“问候歌”、“猜谜歌”、“相思歌”、“定情歌”等组成。其特点是采用比兴,借物喻意,生动含蓄,感情深沉。受汉文化影响而产生,多流行在苗族聚居区与其他民族交接地带。

侗族大歌--侗族民间多声部混声合唱歌曲。侗语称嗄老、嗄玛。流行于三江、龙胜等地。分为鼓楼大歌、谐声大歌、叙事大歌、礼俗大歌、童声大歌、戏曲大歌等。以长篇居多。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的一种特殊形式。主旋律在低音部,高音部是全曲的派生部分。有二部、三部、四部和声。和声的音程有大三度、大小三度,也有纯四度,纯五度,大六度、小七度的。一般是一领众和,女唱女和。曲调优美,节奏自然,音调和谐,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侗族琵琶歌--侗族传说唱艺术。以自制土琵琶伴奏而得名。分为两大类:一是抒情歌,歌者自自唱,只唱不说。内容多为爱情,侗语称“嘎弹”。二是叙事歌,侗语称“嘎锦”。演唱者自弹自唱,边唱边说,一人多角。“嘎锦”一般是追述琵琶的起源和祖先开天辟地的功德等。说唱某一故事,唱毕还要对其中的人和事加以评价,并交代故事来历及作者。琵琶歌内容以婚姻恋爱悲剧居多,情节曲折动人,语言朴实优美,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侗族款词--侗族朗诵词或念词。流行于侗族南部方言区。历代侗乡自发成立有民众自治组织“款”,旨在团结群众,维护村寨和群众利益,制定乡规民约,亦称款约,为最初的款词。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款词内容扩展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有族源款、根源款、祭祀款等,其形式也由枯燥的约束条款发展成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款词常采用铺陈手法,句式整齐,讲究排比,有一定的节奏韵律,易念易记。款词中保留了大量侗族历史文化资料,有研究参考价值。

仫佬族山歌--仫佬族传统民歌。为二声部,在“走坡”和吉庆场合由男女对唱。主要有三种形式:一“随口答”。内容由唱者随编随唱,体裁自由但需押韵。二“古条”。多取材于民间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歌词有一的格式,不能随意编造,在祝贺新婚、新居、寿辰等场合酬唱。

三“口风”分“正口风”和“烂口风”两种,前者多劝人为善,后者多讽刺嘲骂。属即兴歌体,歌词字数规定严格,措词谨慎,难编难记,平时少用。山歌多用“土拐话”(汉语的一种方言),也有用仫佬语编唱的。

毛南族歌谣--毛南族民间传统歌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分为引歌、神话歌、礼俗歌、劳动歌、讥讽歌、史歌、苦歌、儿歌、谜歌、叙事长歌、抒怀长歌和情歌等类。体裁有比、欢、排见、耍、朗5种。其中“比”、和“欢”是主体,即抒情,也叙事,为二声部民歌。“比”带“罗嗨”衬腔。故称“罗嗨歌”、有“比条”、“比单”、“比早”、“比三纽”四种。

“欢”带“罗威”衬腔,故又称“罗威歌”,有“欢条”、“欢早”两种。“排见”属于叙事长歌体,以独唱为主,格律严整,近似汉族“排律”。“耍”是一种轻松小调,曲调近乎“比”类者,称“比耍”;近乎“欢”类者,称“欢耍”,一般为五言四句,也夹杂七言句,形式自由活泼,多用于儿歌。“朗”也是一种小调,五言四句体,内容多是猥亵话,一般人不兴唱。

标签: 广西 民歌 特点 风格